2020年8月14日上午,在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召开了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第一次工作推进会。本次会议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管理细则》为贯彻准则,课题组全体成员集体商讨课题推进工作计划,落实各子课题组工作任务,增进课题成员间的学术共识,为项目开题做好筹备工作。
现场与网络视频会场照片(薛元可摄)
推进会由项目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吕少卿教授,各子课题负责人:四川美术学院倪志云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张坚教授,中央戏剧学院陈敏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张素琴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程雅娟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刘文荣副教授及各子课题组秘书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始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吕少卿教授首先致辞,他对以夏燕靖教授、倪志云教授、张坚教授、陈敏教授、张素琴教授、程雅娟副教授、刘文荣副教授为专家团队的合作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立项表示祝贺,并代表学校科研处对项目研究工作的推进给予全力支持。吕少卿教授强调说,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立足从“跨”字入手,显示出具有建构艺术史学公共意识的认识基础,其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将拓展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新视域,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探索史学研究的新路径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奠定好基础。
会上,夏燕靖教授介绍了项目团队各位专家及所担任子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情况,并向课题组全体成员报告了立项通知书提出的相关要求及申报评审中反馈的专家建议,宣读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管理细则》条例(2020年7月试行)等。
吕少卿教授(左图)、夏燕靖教授(右图)在会上发言(薛元可摄)
随后,夏燕靖教授就课题研究主旨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关键,就在于突出一个“跨”字,需要明确其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立足点。课题主要针对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建构,明确将门类与跨门类艺术史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体现了这次申报的三大特点:其一,强调不局限于某个门类的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以明确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将过往比较强化的门类艺术史学与本课题主张的跨门类艺术史学联系起来加以深入研究;其二,六位专家在子课题项目的设计上,本着体现跨门类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的融合研究立场,以各自门类领域艺术史研究为起点,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鲜明地体现出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的主张;其三,课题在总体设计上强化以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为主体,形成具有哲学认知上的思考,做到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归到个别,以此来寻求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形成艺术史学研究在哲学意义上的认识飞跃,尤其是通过揭示其史学研究内在的连贯性、有机性和系统性,采纳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普遍原则,从“观念入手”、“从关联入手”、“从时代入手”,形成对艺术史及艺术史学有一个“整体性”的逻辑思维认识,将艺术史确立为具有“公共阐释”与“公共史学”的价值,进而考察其存在与发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对此,夏燕靖教授就课题设计的基本方案再一次向大家作了阐述,明晰整个课题研究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围绕总课题探讨的相关论题,分列为四类问题探讨:1.艺术史学观念阐释与检讨;2.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3.艺术史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论;4.艺术史学及艺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
第二个层次是子课题交错与边界扩展的相关论题,分列为六类问题探讨:1.中国古籍文献学与艺术史及艺术史学;2.再现与表现: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的建构;3.戏剧史的跨界域书写视角和范式探究;4.中外舞蹈史与跨门类表达语言研究;5.设计史学与丝路艺术史跨界域研究;6.音乐史学与敦煌学的跨领域研究。
这两个层次,从本质上讲是将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所涉及的形而上的“跨”,与形而下触及具体门类艺术史研究相互间的“跨”勾连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明晰艺术史的理论观念、知识谱系、治史路径与方式方法,这对于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相互交流,形成了共识。
子课题负责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倪志云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子课题“中国艺术史文献学通论”的研究思路,着重阐述在其负责子课题团队中关涉到的学科领域与研究方向,以及子课题的设计,并结合自己熟悉的古代文学、历史考古及艺术学科背景来阐述课题旨要,认为这样的列题本就是艺术史学跨门类研究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综合,力求对艺术史六大门类中的画论、书论、印论、乐论、剧论和工艺美术论作古籍文献学研究,从传统艺术和古典文论的资源中探寻,以艺文综合的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真正从学术探究的视角给予阐释。倪教授强调,在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指向中,中国式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及其路径正在打开,在子课题设计上,不仅关注对艺术学本体问题的探究,且更加注重艺术学拓展视阈问题的探讨。由此,进一步探索中国式艺术史学科路径。关于艺术史学科路径的探索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在当代艺术学理论语境下,挖掘整理中国艺术史学文献通论的现实意义可谓重大,有助于充实并完善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张坚教授认为,此次课题的申报成功,是学界对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探索的肯定,课题的关键在于“跨”,既是跨门类、跨学科也是跨文化、跨语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的探索同样成为海外艺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国艺术史研究在西方语境下构建的跨界和综合的学术视野与积累经历值得我们深思,各种学术趋向的分野并非楚河汉界,在具体的艺术史家或学者的研究和写作中,无论是汉学的、艺术史的或审美的、鉴赏的及批评的倾向,常常是综合的。由此,子课题设定“再现与表现”为主题,构建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既涉及海外美术史不同流派的交锋,又包含了汉学、视觉艺术、美学等方向,这是解决将西方古典艺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到中国艺术学科理论中来的融合思路。对于学术体系构建的探索,张教授表示,将会侧重典型艺术史家的个案研究及学案研究,抓住艺术史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就西方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史研究的再现与表现、形式、风格和图像等的知识话语建构及其学术逻辑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形成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
倪志云教授(左图)、张坚教授(右图)网络截图
子课题负责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陈敏教授,在阐述其负责课题“戏剧史的跨界域书写视角和范式探究”研究思路时强调,由西方传入并在中国获得发展的戏剧,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综合”特点的艺术门类,它融合了美术、绘画、音乐、舞蹈等门类艺术。中国的戏剧史在书写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贯穿了跨门类、跨学科的动作,反映出了艺术门类间交叉与融合的轨迹。同时,不论是跨到文学还是政治学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值得探究的跨界问题。此外,戏剧史除了涉及美术、音乐、舞蹈等门类之外,还与舞台和表演密切相关。因此,子课题的设计也在调整过程中汇聚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学科资源整合将有助于运用综合视角探讨戏剧史发展过程中的跨界问题,形成“专”与“通”之间的融合,从而更好地解决戏剧史跨界域书写中的难题。
子课题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张素琴教授认为,基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是当代艺术史学和理论研究的必然。推进会的召开使大家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整体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各子课题的介绍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启发。这一重大课题的立项也为自己多年来“跨学科”舞蹈史论研究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艺术史理论和方法研究平台。她介绍了自己学术研究中与跨学科研究关系密切的问题思考,以及与课题总论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一为舞蹈身体语言学研究,借鉴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舞蹈这一非文字和口头语言的艺术在表达过程中的语言规律性,对这种“一旦发生即消失的艺术”进行身体语言逻辑的梳理,这一子课题的设计,也是将舞蹈语言研究更加深入地推进跨学科探索的尝试。另一跨学科研究则是舞蹈历史及现状与宗教学、图像学的交叉研究,仍然围绕中外舞蹈语言的呈现与记录展开。中外舞蹈历史中语言之“跨”不仅是艺术学门类之间的碰撞,还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和礼制史,这些学科对于舞蹈艺术的研究非常重要,也是此次子课题团队共建的分选研究专题。
陈敏教授(左图)、张素琴教授(右图)网络截图
子课题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程雅娟副教授在会议上提出,艺术史个案的研究探索是课题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有可能颠覆以往的悬案和盖棺定论的结论,在跨门类的特殊视野下,即使对于同样问题的研究也会得到不同以往的结论。程雅娟副教授向与会专家展示了跨门类研究的一个案例,关于犍陀罗早期湿婆绘画的研究案例,其中涉及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交叉,也涉及到文献学、设计学之间的跨界问题,而最终关于这幅绘画中维纳形象的辨析,是在古印度音乐学的乐器理论中才得到了论证。除此之外,丝绸之路的许多研究中同样涉及到跨美术、跨戏剧、跨舞蹈等方法论的运用。由此,眼界和门类的打开不仅在宏观理论上推进研究,也是对于个案研究壁垒的一一击破。课题研究中将运用跨门类、跨学科方法解释具体艺术史个案问题,使其从特殊性层面拓展到普遍性层面,凝练出创新认识,这正是此次课题体现的重要意义。
子课题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刘文荣副教授认同,课题组核心的宗旨即是“跨”,提到在学术研究中所进行的敦煌艺术、印度艺术的研究中,无不涉及到有关音乐属性的学科领域,同时又以美术学科,甚至是艺术考古学科的形式进行呈现。诸如,以美术的视角,突出形象视角,图像视角、考古视角的综合考察,不仅能够填补音乐史主要依靠传世文献形成过程中的其它领域亟待解决问题,也可得到丰富的图像资料,在大量可靠文献佐证的前提下,达到以图明史、以图补史、以图辨史、图文、图史互证的研究结论。关于子课题的内容结构,刘文荣副教授阐述了敦煌壁画艺术史的跨领域研究思路,认为敦煌壁画融合了中外佛艺术不同阶段的风格特征,对于所含大量音乐图像的艺术内涵的探究,除了图像学之外,还涉及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诸多问题,涵盖了历代图层的功能性,重点在于跨文化研究过程中的求真和求证,辩真和辩史,历时和共时,证事和证史,证伪和辨伪。值得关注的问题还有,敦煌除保存了大量壁画之外,还存有大量的藏经洞文献,其中乐舞的文献和音乐图像内容的展示能够起到互证的作用,这些藏经洞文献的断代信息具备了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为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他最后阐述到,在史学史依赖图像及考古资料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功能和文化特征的提炼尤为重要。
、
程雅娟副教授(左图)、刘文龙副教授(右图)网络截图
会议最后,夏燕靖教授就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进行了总结,强调申报评审中的专家建议是完善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即贯彻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力求在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建构中形成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话语体系。在研究进程中,进一步厘清“跨门类艺术史学”的学科框架,在总体性结构之上确立其基本理论范式与方法论,理清内部的逻辑关联。既要以门类艺术史研究为基点,衍生出具有公共史学意义的艺术史观念;又要有宏观的学术视野与微观叙事的结合,跨门类乃至参证多学科史学探究;同时要有现实关切,立足当下构成彼此间共同关注的史学探讨问题;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推进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新进程。关于课题成果化问题,阶段成果发表问题,以及筹备开题报告会问题等等,在会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落实了开题报告会的具体事宜。夏燕靖教授感谢大家的全力支持,预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合作愉快。
(报道:许欣悦、薛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