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9日,由研究院与文产学院师生组成的团队赶赴贵州黔西县中建小学,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此次活动是在南京艺术学院教研团队于今年暑假赴上述地区考察交流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此前的交流过程中,教研团队发现,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乡村小学最迫切的需要之一。因此,本次支教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中建小学开展美术和音乐课教学,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参与到贵州“精神扶贫”的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工作当中。
此次活动由文化产业学院王媛老师、艺研所付晓彤博士带队,硕士研究生崔灏晨、曹净、廖俊雄、马会会、王启蒙、钟嘉雯、张炎参加。
到达中建乡后,支教团队受到了乡政府及中建小学的欢迎与帮助,并于4日下午正式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工作分为美术和音乐两个班进行,教学对象是中建小学的73名住校的同学。
美术组在上课时先给孩子们一个主题,比如自画像、我的学校、窗外的风景、贵州蜡染图案等。这些主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到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发生身边的美、珍惜学校生活、热爱家乡文化。具体的教学方式是,首先通过艺术史中的经典作品和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引导孩子们思考,讲述制作的基本方法,然后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创作,鼓励孩子们表现自我。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接触到了不同的绘画材料,如毛笔、蜡笔、油画笔、国画颜料、丙烯、宣纸、瓦楞纸等。为期四天的课程,每一天都有很多感动,感动不仅仅在于孩子们在绘画技术上的点滴进步,更在于孩子们沉浸在艺术课堂的美好状态。
音乐组为孩子们准备了三首歌颂祖国的歌曲。首先教唱了代表江苏曲调特色的《茉莉花》,孩子们带着对江南水乡的憧憬与好奇,全神贯注地学唱了这首江苏民歌,同时向音乐组的老师们展示了一首黔西县家喻户晓的《水西文明歌》,文明出行、家风家训、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歌词内容丰富,对同学们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可谓是一唱多得;同学们在课堂上良好的纪律也实际地证明了文明歌曲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增强同学们对这片青山绿水的认可感,音乐组教唱了第二首贵州民谣《水西谣》,孩子们在“高高的乌蒙山,美丽的水西女……”优美的旋律中很快找到了归属感。歌唱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同学们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就此教唱了第三首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歌曲庄重恢弘的音调下,同学们严肃深情地歌唱,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尽管同学们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但可以感受到他们想通过音乐去表达的渴望,在教唱旋律和舞蹈编排的部分,全班43位同学都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甚至在课余时间,校园里还洋溢着他们的歌声。
在此期间,支教团队一行还与中建小学校长及部分教师展开了一次座谈,在座谈中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大致情况。全校一共21位老师,四百多名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县或邻近县的农村。学校曾经以兴趣班的形式开设过艺术类课程,但是限于经费、时间和学生家庭等原因,最终不得不取消。师资的匮乏使得每个老师都在尽量朝多方面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
11月8日是星期五,也是此次支教团队一行与孩子们相处的最后一天。上午十点,借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组织了一次展演。音乐组带领学生们演唱了这几天排练的曲目;美术组则用从前几次作业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举办了一次“画展”。
此次支教活动的收获与感动颇多。一周的时间太短,或许很难带来太多改变,但能够感觉到孩子们这几天非常开心。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种子,去发现美,去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进而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获得快乐。用短暂的接触唤起他们心中的美好,这就是艺术教育的力量,也正是此类支教活动开展下去的意义。
(撰稿:张炎)